谷爱凌错失金牌,但我更看好她了
作者 | 天雅
责编 | 陈沉沉
最近,18岁的华裔女孩——谷爱凌,无疑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。
2月8日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,她在第3跳上演超级大逆转——
首次挑战世界最高难度动作,成功落地并反超前2名选手,奇迹般夺冠。
这是中国女子雪上项目在冬奥会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。
值得一提的是,大跳台并不是她的强项。
当初之所以报名,是因为我国在这个项目上几乎是零起点,为了实现中国队全面参赛,她主动站了出来。
也因此,她成为了女子双板自由式滑雪领域,全球唯一一个肩负三个项目的运动员。
今天在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,她再次上演高压大逆袭——
第一轮出现小失误,排名第3;
第二轮出现重大失误,排名掉到第8;
但在第三轮,她却顶住了重重压力,绝地反击,干净利落地完成惊艳一跳,
并最终以距离第1名0.33分的差距,斩获银牌。
整个过程惊心动魄,扣人心弦。
其中最让我动容的,不是她一系列耀眼的成绩或头衔,而是:
无论顺境逆境,她都一以贯之、由内到外所迸发出来的生命力。
1
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说:
心理健康=自信+热情。
即活力能够在自体(我)和客体(你)之间流动。
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,就是自信;
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,就是热情。
坦然地说,在现实生活中,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做到这2点。
但谷爱凌却做到了。
小时候,她刚学会滑雪:
“妈妈,我要去参加奥运会。”
此后,她便开启了长达10年的训练生涯。
13岁首次参加成人公开赛,她报名了2个项目。
在首秀U型场地技巧赛中,不幸以失败告终。
当天晚上,她发高烧,扁桃体发炎,喉咙剧痛。
但次日,她依然坚持带病上阵:
“能站起来,可以走路,就去滑滑看,顺便赢一下也行。”
随后在坡面障碍赛中,她一举击败一众成人选手,获得第一个职业公开赛冠军。
17岁参加世锦赛,她在训练中右手骨折,大拇指韧带撕裂。
但她依然在没有雪杖的情况下,坚持训练、比赛。
“我虽然年轻,虽然只是一名全职高中生,但只要我足够想要、足够努力、足够坚持,我就一定能做到。”
在坡面障碍赛中,她不幸又一次摔倒了。
但马上,她就站了起来:“我没事,我要再试一遍。”
最终,她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世锦赛中赢得2枚金牌的滑雪运动员。
无论顺境逆境,始终坚信“我能行”;
并将信念转化成活力,不断滋养自己,将梦想转化成现实。
这,就是谷爱凌的自信。
在这份自信的驱使下,她在各类世界级比赛中,不断挑战、突破自我极限,成功登顶国际雪联积分榜第一名。
然而,滑雪只是她生活的一部分,除此之外,她还有很多其它身份。
比如:斯坦福学霸。
4岁时,奶奶教她背乘法口诀表;
6岁时,她立志要上斯坦福大学。
初中时很多同学为了滑雪放弃学业,但她却一直坚持在全日制学校学习。
17岁时,为了全力备战冬奥会,她提前一年完成高中课程,并以1580分的SAT成绩(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,满分1600分),被斯坦福大学提前录取。
比如:时尚名模。
15岁参加巴黎时装周,她发现自己对时尚很感兴趣,便果断走出舒适区,开启模特生涯。
比如:运动倡导者。
谷爱凌喜欢在直播平台上教大家做居家运动,还经常在学校开讲座,鼓励年轻女孩勇敢地尝试各种运动。
2020年暑假,她来中国参加辅导班,发现篮球队里除了她,没有女生参加。
于是,她向班上的女生一个个发出邀请。
最后全班女同学在她的鼓励下,都去打篮球了。
与此同时,她还有很多迥然不同的兴趣爱好:
在运动领域,她喜欢篮球、足球、冲浪、攀岩……
在学习领域,她喜欢量子物理,分子遗传……
在职业领域,她想当记者、当演员、当美食家……
向外界全然打开自我,充满好奇与探索欲;
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能量体,把触角伸向各个领域,向外传递光和热。
这,就是谷爱凌的热情。
2
看到这里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:
这是“别人家孩子的故事”,离普通人太遥远啦。
但其实不然。
事实上,这份自信与热情,是绝大多数孩子与生俱来的。
因为,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一种心理:
全能自恋。
这种心理的产生源于,婴儿的部分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子宫阶段,没有分化,他认为自己跟世界是浑然一体的。
妈妈或其它养育者无微不至的照料,在他看来就是:
我饿了,奶水就会送到我嘴边;
我是无所不能的,我一动念头,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。
在「全能感」的驱使下,他会发自内心地相信:
我的想法都可以实现;
我的愿望都可以成真。
相信绝大多数孩子在成长中,都曾说过类似的话,或有过这样的想法:
我要考清华北大;
我想拿世界冠军;
我未来要当科学家……
要知道,当一个孩子直言不讳地表露雄心时,他并不是异想天开,而是:
那一刻,他是发自内心地「想要」,并发自内心地认为「我能行」。
这,就是孩子自信的初始表现。
带着这份自信,他可能会:
天天拿笔在书籍、墙壁上写写画画;
在家上蹿下跳,提升各种运动技能;
把家具、电器拆了又装,装了又拆……
要知道,当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向外探索时,他并不是在肆意搞破坏,而是:
那一刻,他正在将自己能量的触角,伸向他感兴趣的各个领域。
这,就是孩子热情的初始表现。
但与此同时,却也存在一个「巨大矛盾」。
婴儿感觉自己无所不能,可真实情况是,早期婴儿的能力接近于零。
长大一点以后,他虽然具备了一些能力,但他的一切基本需求,还得依赖于养育者的照料。
也因此,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一种分裂:
一方面,受全能自恋的驱使,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思维和行动力都非常活跃;
但另一方面,一旦遭遇挫折,他就会发现:自己的全能感是个幻觉。
然后就会从全能自恋跌落,陷入彻底的无助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,甚至还会自暴自弃搞破坏。
就像有些孩子,在组装玩具不成功的时候,就会大哭大闹,或者干脆把玩具摔了。
这就是全能感破灭的表现。
从这个维度来讲,全能自恋就像一把双刃剑——
既可以造就孩子初始的自信与热情,也可能会加剧孩子后期的挫败与无助。
这个时候,就需要养育者的协助,帮助孩子从分裂走向整合,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状态:
全能感并没有从孩子身上消失,而是转换成了更为成熟、更为坚韧的动力——
既能够大胆地发起一个又一个愿望,但在具体实施时,又具备很好的理性和韧劲,让自己能一直推动这件事的发展。
如此一来,结果就会变得很不同。
3
那么,养育者要怎样做,才能协助孩子从分裂走向整合呢?
从谷爱凌妈妈身上,我看到了2个关键点。
第一点:积极回应孩子的全能感。
在谷爱凌的成长中,无论她提出什么需求,表达什么愿望,妈妈都会第一时间给予积极回应。
小时候刚学会滑雪——
谷爱凌:妈妈,我想参加奥运会。
妈妈:挺好的。
随后,妈妈便给她报名了自由滑雪培训班。
13岁第一次参加成人公开赛——
谷爱凌:妈妈,我等下也想做她(某位专业选手)的那个动作。
妈妈:棒极了。
即便最终没有挑战成功,妈妈也会第一时间肯定她勇于挑战的勇气。
17参加世锦赛失误摔倒——
谷爱凌:妈妈,我要再试一次。
妈妈:安全第一,你可以的。
那一次,谷爱凌终于挑战成功了。
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,每个人的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球。
当他把能量触角伸向各个领域的时候,如果能被养育者接住,并予以积极回应。
那么,它就会演变成积极的、好的正能量,形成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反之,它就会演变成消极的、坏的负能量,令孩子陷入无助与绝望。
也因此,养育者积极回应孩子的全能感,非常重要。
然而就像前面所说的,在全能自恋的驱使下,孩子往往处于头脑想象与实际能力的分裂状态。
单凭积极回应,可以保证孩子的能量不熄灭,但却不能助益孩子实现能力的增长。
也因此,在这个过程中,养育者还需要做到第二点:
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。
所谓自我效能感,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,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。
这个过程,包含2个维度。
其一:帮助孩子恢复现实感。
13岁那年,得知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办,谷爱凌非常兴奋:
“妈妈,我要参加2022年的冬奥会,我要用中文跟大家打招呼。”
妈妈回答道:
“那你首先得获得参赛资格,然后还得获奖,获了奖你才有可能接受采访,才有机会用中文跟大家打招呼。”
全程既没有过度打击,也没有盲目吹捧,而是基于现实实情,给予中肯的回应。
如此一来,孩子就会从纯粹的头脑想象状态,逐步回归现实,直面现实挑战。
其二:给孩子自由锤炼的空间。
即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愿望,增强他的自我效能感。
这一点很重要,但不能走极端。
这时父母要提供一个「抱持性环境」:
孩子获得成功时,认可他;
孩子遭遇挫败时,支持他。
在谷爱凌随后长达5年的备战生涯中,最艰难的时期莫过于2020年年初。
由于疫情全球蔓延,她连续4个月被关在家里,无法参加训练。
后来好不容易等来雪场开放,一个人千辛万苦来到训练场,却突然被告知:
由于疫情,教练在临上飞机前一秒决定不来了。
独自一人在雪场做体能训练,屡屡受伤,困难重重。
在电话里,妈妈温和地鼓励她:
“安全第一,相信你身体的感觉,只有你自己最了解自己是什么状态,我相信你可以的。”
全程既没有越俎代庖、强行介入,也没有盲目打鸡血;
而是鼓励女儿相信自己的感觉,并予以精神上的陪伴。
就这样,随着一次次与现实碰撞,一次次在挫折中历练、成长,谷爱凌的自我效能感得以一步步增强。
比如:她学会了准确判断自己的身体状态。
2020年在新西兰世界杯,她不幸在训练中受伤。
第二天早上起床,她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不佳。
于是她果断放弃挑战高难度动作,不去冲刺冠军,而是选择比较有把握的动作,拿下第2名。
比如:她学会了灵活地保护自己的身体。
2021年参加世锦赛,她在坡道障碍赛中摔倒。
过后,她观摩、分析自己的失误视频:
“看我的身体姿势,你肯定以为我会头着地。但我灵活地转身了,于是我就后背着地了。”
前不久,谷爱凌在《纽约时报》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我承认,我爱上了恐惧》的文章。
在文章中,她写道:
既有克服恐惧、挑战极限的热情,也有确保自己安全创造奇迹的自信——
这,就是一个人在「头脑想象」和「实际能力」中实现整合的最佳状态。
也是一路支撑着谷爱凌不断突破自我极限、创造无数奇迹的内核与根基。
4
写在最后
最后,我想澄清一点:
我说每个孩子都具备自信与热情,鼓励父母积极回应孩子的全能感,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。
这并不意味着,当父母这样做以后,孩子就一定会像谷爱凌一样,年纪轻轻便成为世界冠军,或名校学霸。
毕竟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、天赋领域各有不同,成长路线也不可能一模一样。
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孩子最终会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——
既不会失掉「日间做梦」的自信,也不会失掉「行其所梦」的热情。
如此一来,尽管他在人生路上,依然有可能会遭遇各种挫败与困境;
但他会始终稳稳地站在那里,逆流而上,无所畏惧,一步步迈向梦想的彼岸。
由此变得坚韧、完整且从容。
这才是一个孩子在生命中,比光鲜亮丽的头衔更宝贵、更厚实的财富与品质。
也就是说,对孩子最好的教育,不是让他成为谷爱凌,而是让他不断成为生命中更好的自己。
谨作此文,与所有父母共勉。
作者:天雅,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,绵羊倾诉APP倾诉师;责编:陈沉沉。
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。
部分观点参考来源:得到专栏《武志红的心理课》
推荐阅读
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
你为什么那么普通,却那么自信?
成年人的崩溃无处安放?试试离开地球,去外太空静静
俞敏洪对话赵林教授:为什么说“我们都是希腊人”?
瘟疫爆发的隔离期,他们意外走上了人生巅峰,是因为……
《隐秘的角落》:什么样的亲密关系,让他们走向了恶的深渊?
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,我们该如何“慧眼识陷阱”?
最好的自律,就是在舒适区的边缘疯狂试探
点「在看」,给小悠加鸡腿 ↓↓↓